wls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2330-5258 2330-5266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wls.2024.126088 wls-103470 Articles 人文社科 从左思看西晋寒士文学中特殊的创作心态
A Study on the Special Creative Mentality of Poor Scholars’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uo Si
高宇欣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05 12 2024 12 06 584 588 13 9 :2024 13 9 :2024 13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处于门阀制度盛行的西晋时期,左思作为寒士的代表向封建门阀制度发起挑战,这使得他的诗歌成为西晋诗风的别样的一支,完全迥异于西晋的华丽诗风。文章以西晋寒士的代表人物左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左思的人生境遇、诗歌创作的分析,探讨世族文学不曾有的,独为寒士文学中所具有,从甘于依附到怨愤反抗再到避祸的这一创作心路历程,呈现寒士文学“以己为贵”的特殊的创作心态,为研究寒士文学内部创作的特征提供崭新视角。
During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when the clan system prevailed, Zuo Si, as a representative of poor scholars, challenged the feudal clan system, which made his poetry a different style of poetry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gorgeous style of poetry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is paper takes Zuo Si, a representative of poor scholars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uo Si’s life situation and poetry cre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reative mental journey that is not found in aristocratic literature but only in poor scholars’ literature, from being willing to be attached to resentful resistance to avoiding disasters, presenting the special creative mentality of poor scholars’ literature of “taking oneself as the most precious”, and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creation of poor scholars’ literature.
左思,寒士文学,依附心理,反抗心态,独立精神
Zuo Si
Poor Scholars’ Literature Attachment Psychology Rebellious Mentality Independent Spirit
1. 引言

寒士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而斐然,尤其西晋的寒士文人一扫西晋文学中的华丽绮靡的文风,在西晋门阀制度盛行的政治环境中经历了依附失败的寒士文人从迷失中找回对自我的情感认同,继而创作出许多笔力遒劲,情真意切的佳作。他们在创作心态的转变中推动寒士文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左思是西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文学风格迥异于西晋时期的华丽文风,本文试图从其人生遭遇、诗文作品、创作心态等方面,并与其时代环境和文学风貌相勾连,分析寒士在特定环境下的创作特征,探求寒士文人在门阀制度重轭下重新探寻独立人格的特殊创作心态。

2. 西晋时期寒士文学的基本风貌

寒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阶层,它并非是独立的阶层,而是一个相对的阶层。它的出现是从士族阶层中分化出来,并且与世族之士相对立的存在。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写道:“士大夫复有上层与下层之分化,其初犹以德行为划分之标准,稍后则演为世族与寒门之对峙,而开南北朝华素悬隔之局……” [1] (p. 30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最初是以德行作为标准,但后来却演变为极端分化的现象,士族与寒族的仕进环境存在着天壤之别,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寒士文人仅有通过文学才能获得重视,从而走向仕途的这唯一途径,来实现治世理想。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寒士文学的整体水平,记录了寒族士人群体在不公中挣扎,在困厄中坚持,在失望中与自我和解的精神历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钱穆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及相互间种种复杂错综之关系,实当就当时门第背景为中心而贯串说之,使可获得其实情与真相。” [2] (p. 206)西晋时期正是门阀士族快速发展的时期,在门阀政治境遇的压抑中,寒士群体的心态和精神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变化。西晋的大部分作家属于寒士阶层。白崇在《论西晋寒族文学》中认为西晋时期,寒族作家大量涌现,傅玄、张华、左思、刘毅、刘寔、枣据兄弟、王沉、鲁褒、束皙、赵至、成公绥、郭泰机等人…… [3] 上述的寒族作家们并非都未曾显达,他们的政治境遇或有不同,但他们的文学都不同于士族文学,生产出了艺术水平较高且具备充实思想内容的名作。曹道衡在《魏晋文学》也加以证实了这些作家的出身,他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最终将赵至、李密、傅玄、张华、成公绥、鲁褒、王沈、湛方生列为寒士 [4] (p. 136)。这些作家或是受到重用,在文学创作中对奢靡世风委婉批判,如张华;在批判制度中寻求选官制度问题的解决办法,如刘寔。或是仕途不达,穷苦困厄,将自我的人生经历化写入诗文中,引起天下饱受困苦的寒士们的共鸣,如左思。

西晋惠帝时期官制败坏,权臣势族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互相勾结,他们彼此之间相互荐举,结党营私,形成了一张几乎垄断了西晋时期的仕途道路的密网。《晋书·惠帝纪》中描述了这种现象:“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 [5] (p. 108)为解决时弊以及平衡士族与寒族之间的矛盾,西晋政府实行了“举寒素”这一政策。太康九年就曾下诏:“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 [5] (p. 78)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寒士仕进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笼罩在西晋政治的这股称作门阀制度的阴霾并没有消退,西晋初年的门阀制度政治仍旧极为复杂,寒士群体一方面要反对上层门阀的垄断,一方面要借此制度选拔新才,实现人生抱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寒士更是需要以文鸣世,来收获贵族的重视。左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入洛之后,他积极的创作《三都赋》,并为此文能够扬名而四处拜访。《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左思别传》曰:“思博览名文,遍阅百家。” [6] (p. 246)入京后,“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 [5] (p. 2376),史料表明左思在“以文扬名”的借力下进入了贵族集团,成为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令人遗憾的是,事实并不如左思期待的一般,在这场仕宦生涯的结尾,左思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仅仅作为一名小吏,记传于史书中。西晋的寒士们在不平中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左思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用血泪辛酸构建了寒士文学独有的质朴文风与愤慨激昂的心态。

3. 以左思为代表的寒士创作心态的转变 3.1. 动荡的人生遭际

左思的主要生活时期处于西晋时期,尽管左思的祖上曾经显赫,是齐国公侯,但他的父亲的官职却起于小吏,这可以大致的推测出他的家族已经没落很久了。《晋书·文苑传》记载:“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5] (p. 2375)左思的一生有三次重大的转折,这三次举家搬迁的经历完整的勾勒出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也呈现出他在创作生涯上的心态嬗变。第一次的搬迁是他因父亲升官,妹妹入宫的喜悦心情举家入洛。《晋书·左棻传》中记载:“左贵嫔,名棻。兄思,别有传。棻少好学,善缀文,名亚于思,武帝闻而纳之。泰始八年,拜修仪。” [5] (p. 953)这个时期的左思对仕途充满着信心,怀着昂扬的期待,积极的想要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臧荣绪《晋书》载:“(左思)少博览文史,欲作《三都赋》。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稔。” [7] (p. 74)构思于当时的《三都赋》就是其踌躇满志的最好证明。然而事实却与左思的期待完全相反,他成为了官僚体制内低级的官吏。他的仕途并不如意,前后只做过秘书郎,祭酒等小官。

左思的第二次搬迁是“退居宜春里”,这个时期的他认识到想要实现政治理想须得投靠贵族门阀,在张华的引荐下依附于贾谧成为“二十四友之一”,然而直至后来贾谧被诛,他退居宜春时,他也未能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经历过这场危机的左思,凭借自我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出此次危机的影响力,因而有了新的人生理想,即走上隐逸之途,《招隐诗》的创作是其思想转变的最好证明。他后来的行动也证明了他的隐逸之思,此后的他再也没有做官。“齐王冏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 [5] (p. 2377)从这段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左思远放弃政治理想的决心,曾经的他为了文章拜求皇甫谧,为了仕途晋升依附贾谧,而如今的他面对征召却选择了因病推辞。在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选择将“患病”作为面对征召而不就任的借口,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猜测此时的左思对仕途已然心灰意冷。

八王之乱的到来促使着左思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搬迁,举家适冀州。战乱之下,洛阳已然无法居住,为了避祸,左思踏上了赶往冀州的道路。在这之后的岁月里,他已不再理会世俗的纷争,晚年的他实现了人生理想,选择从山林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快慰。左思的一生动荡不安,但又主动从容。因由人生经历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更是为寒士文学增添了难能可贵的不平之鸣。

3.2. 创作心态的嬗变

左思的人生经历是在西晋时期的门阀制度的环境下的特殊产物,他映射了一批寒士的人生且在人生经历的转变中构建出了创作形态上的嬗变。西晋时期,门阀制度处于上升时期,世家贵族大肆的掠夺了寒士的仕进机会,但这并未消磨寒士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初入洛阳左思就是其中的代表,最初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甚至在入洛三年后,他才因为妹妹左棻晋为贵嫔,得以以秘书郎入仕。这个时期的左思尚没有料到自己的仕途一生都未曾显达,并且这时的左思也没有认识到自己仕途艰难的原因在于对这个阶级固化的社会,他仍有着自信和自傲的精神,选择“著书立说”。十年间“专思《三都赋》,杜绝人流之事。” [5] (p. 480)

可惜的是《三都赋》的完成并不逢时,并未给左思赢得晋升的机会,此时的左思察觉到也许投靠贵族门阀是寒门子弟入仕的唯一途径,只好选择依附于贾谧,成为“二十四友”之一。但是进入了贵族团体的左思,并没有曲意逢迎的本领,这导致他在贾谧的团体中表现并不出色,因而在仕途上没有得到任何提携。在漫长又沉默的等待中,左思经历了期待、失落、失望,最终形成了沉郁的悲愤情怀,至此左思清醒的意识到是这种极端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他这一批寒士的困顿又失意的人生。《咏史八首》中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他心态转变后的呐喊与抗争。如同左思一般的寒士还有很多,他们在依附的道路上求而不得,牺牲自尊却没有收获尊严,这激起了他们的不满情绪,批判不公的社会制度。他们也已然不再相信权贵,抛弃为实现政治理想所存在的依附心理,从中找回失落已久的独立人格,探寻新的自我人生理想。

后来的左思重新拾得自己的人生理想:“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他放弃了对功名的渴求,准备归隐。《咏史诗八首》其五“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7] (p. 297)昭示着他想要跟从高士许由的脚步去过隐居的生活,远离尘世的污浊。这里的左思与这个不公的世界,与曾经抑郁不平的自我和解了,重新的找回了自尊自信。他的《招隐诗》二首,更是西晋寒士的理想隐逸范本。从左思的经历中我们能看到寒士文人们在经受了向权贵低首,丧失人格尊严后仍能找寻自我,追求独立的人格精神,寒士文学也因此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4. 独立人格的回归:以史咏怀,竭力反抗

左思可以称得上是西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其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源于他用质朴的语言,代表西晋门阀环境中一大批失意的寒士群体传达出“以己为贵”的自我意识。他现存诗歌十四首,《咏史诗》八首,《招隐诗》两首,《杂诗》一首,《娇女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两首。其中他的《咏史》诗抒发真情实感,一改以往咏史诗的“质木无文”。葛晓音先生把“咏史”归为“咏怀”一类 [8] (p. 75)。左思的诗歌恰可以作为这种归类的证明,他将史实与典故相对应,再用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借助咏史将当时社会现实中寒士不平的心声传递出来,在诗歌中表达出强烈的自尊意识。左思们与获得名声权望的寒士们不同,对门阀制度下的痛苦领略的更为深刻,因而批判的锋芒也更加直露。在文学创作中也能体现出他们抛弃了依附心态,不再追求贵族文学语多华丽的要求,而是用质实的语言表露真情实感。左思的《咏史》就是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创作出来的。

在《咏史》里我们可以看到涉世未深的左思最初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即功成身退。咏史第一首和第三首中都有所体现。《咏史》其一中的“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7] 295,这四句是左思的自我介绍,充分表达了他对自己文采的肯定;《咏史》其三曰:“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7] (p. 297)更是明显的表达出他出仕不为功成受爵,而是“长揖归田庐”。然而在这个门阀制度盛行环境下的寒族出身的左思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认清社会形势后的他将自己的愤恨难平融入诗思中,以文学为武器向不公的社会发起挑战。在《咏史》其二中他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7] (p. 296)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原上苗”代指庸俗无才的世族子弟,“涧底松”代指像自己一样文采斐然的寒士,金日磾和张汤七代世居高位与冯唐到老作小吏对比,揭露和批判了门阀的极端不合理,抒发了“英俊沉下僚”的愤慨之情。左思在诗歌中触及到不公社会形成的根源,积极的向统治者讽谏,流露出潜藏于心底最激烈的情感。这样的诗歌创作下隐含着一股可贵的反抗精神,它意味着寒族作家在创作中完成了去伪存真的过程,实现真实的情感自我回归,引导着寒士文学具备了独特的群体特征,完全迥异于士族文学。愤慨过后的左思有了新的纾解道路,找到了人生理想,走上了隐逸之路。《咏史》其五里:“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7] (p. 297)他以隐士许由为榜样,抛弃世俗的烦恼,获取心灵上的快慰。《咏史》其八中的“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7] (p. 299)更是他安贫乐足思想的最好证明。《咏史》诗是这位优秀诗人思想的高度结晶,诗中饱含着诗人与现实政治决裂,实现自我批判的勇敢精神,左思在咏史的过程中,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书写自我感怀的同时,反映出时代的面影。

5. 结语

左思是西晋时期寒士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汉魏风尚,坚守儒士品格,将自我的人生经历融入写作,借史抒怀,在艺术上创新了咏史诗,在精神上保存了寒士的风骨。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称赞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9] (p. 111)他的文学作品向人们展示出痛苦与失落中的寒门士子们在放弃依附,向独立精神回归的道路上重新寻找生命价值,重新体认自我,重塑社会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寒士文学的品格与成就,为后代文人提供了借鉴范式。

References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钱穆.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9. 白崇. 论西晋寒族文学[J]. 中国文学研究, 2010(2): 39-42. 曹道衡. 魏晋文学[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唐)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南朝)刘义庆. 余嘉锡, 笺. 世说新语笺疏[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萧统. 文选[M]. 李善,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葛晓音. 汉唐文学的嬗变[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清)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