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an Shanzi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Since the 1980s, Han Shanzi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pproached Han Shanzi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as two complementary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the one hand, scholars have collaborated to conjecture the birth and death years of Han Shanzi and trace the evolution of his image throughout history by integrating Cold Mountain Poem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on Cold Mountain Poems, delving into their linguistic data,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Han Shanzi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presents a vast interpretive spa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Han Shanzi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and endeavors to propose new possibilities in research materials, methodologies, and content.
Han Shanzi
寒山子及其诗歌作为唐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寒山子生平虽然不详,但其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语言通俗而又不失风骨,成为研究唐代社会与文学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寒山子与寒山诗为中心,梳理学界迄今为止取得的成果,旨在综述当前学界对寒山子及其诗歌的研究成果,并从寒山子生卒考及形象演变、寒山诗的语料研究、风格特征等多个维度进行归纳,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寒山子其人其诗,今简述如下。挂一漏万,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寒山子的生平经历为一团疑云所覆盖,其之生卒年、具体身份在史料中皆语焉不详,甚至不同的记载之间亦有抵牾之处。他的生活年代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寒山子究竟为初唐人还是中晚唐人,其生卒年究竟几何,不同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正是因为寒山子的相关记载并不明晰,他在后世的传说之中亦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或是贫士,或是狂僧,或是散圣,或是财神,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多不同的形象反映皆是由不同方面的因素塑造而成,反映出寒山子在民间传说中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寒山子姓名籍贯史均不载,只知其为唐人,不过学者们就寒山子具体的活动年代出现了分歧,大致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即初唐说与中晚唐说。
持初唐说者多以作者署名为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依据,认为寒山子与闾丘胤乃同时代之人,而闾丘胤为贞观人乃史籍可考之事,由此推断寒山子应为初唐人。释智磐《佛祖统纪》、释志南《〈天台山国清寺三隐集〉记》均肯定寒山为初唐人,赞宁《宋高僧传》记载寒山为睿宗朝人。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
持中晚唐说者则认为《寒山子诗集序》系是伪作,应以杜光庭《仙传拾遗》的记载为准。胡适在其著作《白话文学史》
除了利用史料论证寒山子的生卒年外,也有学者从唐朝社会制度、寒山诗格律等多个方面来间接推测寒山子大致的活动年代。钟文《关于寒山子的生平及其作品》
结合现有相关材料,基本可以确定寒山子应为中晚唐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初唐说”毫无意义。提出“初唐说”的学者们在其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上均有独特之处,如将史料与寒山诗内容相对应、就寒山诗的内容探讨社会风气等尝试都是极具创新性的方法。在未来对寒山子的生卒年做进一步研究时,倘若采取以上诸家的研究理路并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想必能得出就更加明确且充分的结论。
寒山子不但生卒不详,其形象亦在后世的记载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项楚《〈寒山诗注〉序》
随着寒山诗的流传,寒山子逐渐偏离了其原始的形象,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多种力量赋予了寒山子不同的身份。崔小敬《佛道争锋与寒山形象的演变》
以寒山诗之内容为基准,可将寒山子的生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早年业儒,中年悟道,晚年参禅。学者们依据寒山诗对寒山子的生平进行划分,划分依据的标准各有不同,结果亦是众说纷纭。然而使用寒山诗这一材料时尤须慎重,正如项楚在《〈寒山诗注〉序》中所说的那样:“根据寒山的诗作勾勒出他早年经历的较详尽的轮廓,但是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因为这些诗作所描写的内容,是否全都是诗人本身的亲身经历,还是有待证明的”
目前学者们探究寒山子的形象演变时,除了有对传世的文献的梳理与研究,更有对民间口头传说的采摭与汇编。将传世文献与民间传说二者并重,得以对寒山子的形象演变做出更加丰富且具体的探讨,这无疑是可喜的。然而纵览目前的研究,对寒山子形象的探讨大多都集中在宏观的层面上,对于寒山子形象演变的具体案例与内在逻辑的探讨研究略有不足。
寒山诗的语料研究即研究寒山诗的词汇意象等方面,从而能借助寒山诗的所使用的语言与意象探究其写作目的。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二个研究方向,即寒山诗的词汇研究与寒山诗的意象研究。
汉语的语言词汇随着人们日常使用情况的不同,其含义与方法都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汉语词汇有实词、虚词两种词汇,而研究寒山诗中虚词、实词有助于理解中古时期汉语词汇的用法与构词方法如何转变。
学者们从虚词、介词等词汇的演变与运用来探究寒山诗的语言表达特征。钱学烈《从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看助词“了”、“着”、“得”的虚化》
对寒山诗的词汇进行分类探讨,固然可以表征寒山子的用词用韵特点,然而却有将楼台拆碎,不成整体的遗憾。使用穷尽式的词汇分析方法极为容易将寒山诗的精神内涵肢解开来,倘若能够借助于数字人文这一方法,建立数据库并将寒山诗使用的词汇通过数据可视化的途径进行表达,这样即能避免繁琐的词汇整理,亦能不失寒山诗独有的精神与内涵。
寒山诗中运用的一些意象往往同要表达特定的思想联系起来,诸如用满月、幽岩等意象表征菩提心性,用寒山等意象表征其雄厚的精神境界,用美人表征光阴消逝之感。有学者将寒山诗中的诸多意象分成若干意象群,研究意象之下寒山子的精神内核。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充实,诸如周传超硕士论文《寒山及其诗歌研究》
显而易见,仅仅依循意象的脉络去探寻寒山诗的奥秘,虽能捕捉其外在风貌的几许神韵,却犹如浮光掠影,难以触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精髓与情感波澜。此法犹如隔靴搔痒,仅及皮毛而未及骨髓,故而仍需在思想层面对寒山诗的意象做出更进一步的分析。
在深入探讨寒山诗的研究路径时,可遵循两条相辅相成的学术轨迹,以构建系统而严谨的分析框架。一方面是聚焦于诗歌本体研究,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寒山子独特的写作风格与精神内核,从而全面分析寒山诗雅俗共赏、风格多变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是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寒山诗置于更广阔的文学语境中进行考察,特别是通过与其他诗人,尤其是同代或前代具有相似文学追求的作者如王梵志等人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揭示了寒山诗在唐朝白话诗派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还通过对比不同作者之间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及风格差异,进一步阐明寒山诗的独特之处。
就探讨寒山诗俗雅风格而言,学者们多有精彩的论述。徐光大《论寒山子思想和诗风》
也有学者跳出寒山诗俗与雅的划分,力图从表达形式、受众群体、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寒山诗做更加精细的分类。罗时进《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
倘若研究对象仅限于寒山诗,未免有局促之嫌,故而还需要扩大研究视角,通过寒山诗与其他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来探寻寒山诗中独特的魅力。项楚《唐代的白话诗派》
学者们沿着项楚的思路,将寒山诗与王梵志诗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寒山诗与王梵志诗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二者题材与内容上多有相似之处,如二者的通俗诗始终是比喻和说理混合的产物。但在写作手法与表现风格上则显现出了二者的差别,王梵志诗偏向俗,而寒山诗偏向雅,后者在艺术色彩与诗歌思想上都更为成熟,表现内容也更加丰富。此类的研究有陆永峰《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
寒山一生经历颇为复杂,由儒入道,由道入佛,诗歌思想也较为驳杂,但其最终确定的身份却为诗僧,佛学可以说是寒山诗的基调。学者研究寒山诗思想往往立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就寒山诗中的佛学思想研究,并且大多集中到对寒山诗“禅”的解析;另一个方面是就寒山诗综合思想研究,如自然意识,儒、道精神进行探究,以及儒释道三教圆融精神在寒山诗中的体现等。
寒山子他作为高僧,既有对生命的关切,亦有对佛法的体悟,这些感受无一不被蕴于他的诗歌之中。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
学者们纷纷探究儒释道三教对寒山子精神所产生的影响。欧阳慧娟硕士论文《寒山诗歌研究》
寒山子的自然意识也是寒山诗表现的核心思想之一。陈枫硕士论文《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韩焕忠撰写多篇文章来探讨寒山子的思想,如《寒山诗里南华影——浅谈寒山子诗的佛道融合意蕴》
综合目前研究,我们可以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未来寒山子其人其诗的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研究材料上:应当注重新材料的发掘与利用。目前学界大多仅以寒山诗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他领域的材料未能充分利用。未来应当进一步收集和分析与寒山子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这是深化寒山子研究内容的关键途径。这不仅包括传统的佛教经典和道教典籍,还应广泛涉猎地方志、文人笔记、碑刻墓志等多元化资料,对于还原寒山子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乃至其个人经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上:可以运用数字人文的新方法。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寒山子的诗歌创作、身份认同及精神世界,可以借助目前的数字化技术,将寒山子的相关资料汇集成数据库,并与多个学科的学者合作,共同对数据库进行管理与研究。通过数据可视化,可直接将寒山诗中的高频词汇、韵律韵脚等内容进行整理,从而实现对寒山子与寒山诗的量化研究,能够更为准确地揭露寒山诗的写作特点与内在逻辑。
研究内容上:应当重视寒山诗除文学意蕴外的其他面相向。寒山诗中镶嵌着一幅唐代社会民生风俗的时代画卷,为后世复原唐朝百姓生活真实图景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依据。诗中运用的韵律,是研究中古汉语音韵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对于揭示语言演进的轨迹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前,学术界普遍聚焦于寒山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学意境,在深入挖掘寒山诗中折射出的社会风貌与音韵价值等领域的研究上,尚存在一定的探索空间与不足,故而对此方面的研究这或许能够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