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 College and Job 2160-4398 2160-440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ve.2024.136385 ve-101576 Articles 人文社科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基于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
A New Learning Model in the Era of Big Data—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icro-Class Ubiquitous Learning
柳权玲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05 11 2024 13 06 2521 2527 15 10 :2024 21 10 :2024 21 11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衍生出来,泛在化学习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教育主体性和教育公平相契合,因此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推进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必须防范移动智能终端系统的负面影响、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和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迭代,以引导学生参与微课泛在化学习的活动和加快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策略,推进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普及和应用。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smart devices, the concept of micro-class ubiquitous learning derived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big data era, aligns well with the practical nature, subjectivity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equity advocated by Marxis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s a result, the new concept of micro-class ubiquitous learning has gained deep resonance among learners. To advance the model of micro-class ubiquitous learning, it is essential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mobile smart terminal systems, address the uneve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renewal and iter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concepts. Key strategies should focus on guiding students to engage in micro-class ubiquitou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odel of micro-class ubiquitous learning.
微课泛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哲学,对策
Micro-Class Ubiquitous
Education Information Education Philosophy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型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其中泛在化学习理念尤为引人注目,泛在化学习以其灵活便捷、高效互动的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精准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模式下,研究和探讨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大数据时代的微课泛在化学习基本内涵

微课泛在化学习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型学习模式,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带来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实现学习的无缝化立体化全方位,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质量大大提升。

2.1. 大数据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电子科技化的紧密结合,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用app和智能设备终端进行搜集、管理和决策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快速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利用智能设备终端和互联网平台交换信息和提供服务,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互联网 + 生活、互联网 + 教育和互联网 + 政务等新型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和习惯,在社会中大数据的到来促进了行业之间利用公共信息和数据,节约了生产成本和节省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高效利用公共资源并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在国家治理上,互联网+政务不断扩大深入开展,简化了人们办事程序,改进了政府的工作方式,增加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2.2. 泛在化学习理念

泛在化学习理念最早提出是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中派生出,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提及,Xerox PARC首席科学家马克·维瑟(Mark Weiser)在1991年公开发表的一篇开创性的文章《21世纪的电脑》指出“最深刻的技术是看似消失的,它们融入了每天的生活当中以至于不可分辨”(Weiser, 1991) [1] 。他认为泛在化学习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他阐明自己的观点后,国外一些资深专家和企业开始对泛在学习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拓宽,一些国家和地区围绕泛在学习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和相关机制,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始投入资金开发泛在化学习的平台和载体,学校则围绕泛在学习设计未来校园和开展教学实验、示范项目。泛在化学习理念是利用智能设备终端、泛在网络和软件支持系统 [2] 等等实现无缝学习、无时无刻学习和全面学习等等,泛在化学习是大数据时代发展下的数字、互联网学习的延伸,类似是一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利用智能设备终端和信息网络技术获得任何信息和数据。泛在化学习理念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泛在化学习的深入推广和普及应用使教育领域取得革命性改变,泛在化学习的主要实现的途径和形式是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终端,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泛在化学习提供主要支撑,泛在化学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并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泛在化学习与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价值理念相同。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在多个方面存在相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实践性、教育主体性和教育公平性,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拥有泛在性、灵活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要求。传统的学习模式在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弊端和不足,并与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背离,传统学习模式的局限性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客体交流中局限性的表现也日益突出,在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化的现象问题时,传统的学习模式无法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化问题。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拥有个性化立体化全方位的优势特点,能够实现无缝化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学生能够灵活利用学习时间,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打破时间地域性限制,利用新型泛在化学习模式解决空间差异性问题,刺激学生的运动感官和学习思维,增加学生学习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解决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的间隔,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师的教育工作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

3.1. 泛在化学习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相符合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这一观点将实践看成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基础地位。相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并形成发展的,教育也必须是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微课泛在化学习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即时的学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观点相一致,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包括能发展全时教育和推动教育转型两方面。

一是发展全时教育,学习时间相对灵活。微课泛在化学习能够打破时间的限制和约束,在任何时间只要拥有智能设备终端就能够时时刻刻地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的课前准备上,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终端进行对本节理论学习课和实践课程内容的相关材料进行预习,这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还能使学生在课上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使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高效提升。在课上学习中,一些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对类似的知识接受和学习情况不佳,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终端对抽象的概念知识学习,加深了解对抽象知识和概念的学习。

二是推动教育转型,学习效率有效提升。在传统的学习的模式中,学生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客体的角色,而教师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往往过度依赖和依附于教师,产生了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和学生的奴性思维加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积极性低下并且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压力过大,引发教师不愿意去细致的教学,导致教师教不好和学生学不好的双重问题出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低下,最终耽误和影响教师的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统学习的模式下,专业理论教材的知识局限性大,在知识变迁极快的时代,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更新。单一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显然是不适合时代发展和要求的。教师讲课不结合学生实际,主观臆断地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以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忽视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只让学生记住知识,没有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知识。在当今的社会学会求知重要性往往要比学会知识的重要性更为重要。学会求知,会使学生真正取得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获得新的知识;而学会知识恰恰相反,学生只是处在被动的接受位置上,接受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的。

3.2. 泛在化学习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主体性相符合

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和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方式。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详细论述教育主体性的相关问题,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为教育主体性的提出也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强调人的主体性,即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具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和创造能力。这种主体性思想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微课泛在化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习和推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一是刺激运动感官,增强学习动机。微课泛在化学习个性化强、学习内容兴趣强和学习资源多元丰富。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造成每个学生具有差异性,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中,需要面对一个集体的学生,一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对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学习效果较差,往往滞后于教师的教育进度和教学计划,而这一小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和落后于集体内其他同学产生自卑心理和自弃心理,放弃学习的机会和脱离学习的集体,从而影响集体的最大公倍数和学生自己的学习事业,微课泛在化学习不仅能适应学生的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资源海量宏大。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和学好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是沟通渠道多元,实现主体间性。微课泛在化学习能够摆脱传统学习模式的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之间弊端,传统的学习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十分明确,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微妙和敏感,教师和学生之间永远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隐形鸿沟”。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联系不再是在课上学习的简单沟通而是逐渐演变成课上学习和教师沟通和课下学生向老师请教上课期间的疑难问题,相反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督促和询问,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答辩,询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进行了解,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寻找最适合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教学方法。

3.3. 泛在化学习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公平相契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展望了未来社会的教育公平。“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4] 。这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不公平性,即教育不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将工人训练成符合资本主义生产需要的工具。在此基础上,他们暗喻未来社会应当关注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微课泛在化学习理念通过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同时,微课泛在化学习还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关于教育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

地区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深刻影响着经济、科技及教育等多领域的平衡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受限于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场地及设施等要素,导致教育资源在东部发达地区高度集中,而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则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与资源匮乏问题。教师倾向于选择条件优越的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地域鸿沟。同时,家庭经济状况及对教育的认知偏差,也限制了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并回馈家乡的可能。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兴起,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它打破了地域界限,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时空限制,惠及每一个角落。在师资匮乏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学生可借助智能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接入丰富的微课资源,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4. 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推进策略

在推进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探索中,出现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异化的现象,由于教育不均衡的发展现象突出严重,无法深入广泛推进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并且在推进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中一些固守传统学习模式的个体时常出现,阻碍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深入推进。

4.1. 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推进的难题所在

移动智能设备终端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目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移动智能设备终端能使人们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消息、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放松心情娱乐休闲等,另一方面一些人又异变成手机的奴隶,走路看手机、上课玩手机和沉迷于手机游戏等。由于沉迷于手机造成的安全隐患比比皆是,过马路的时候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导致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发生。上课期间学生玩手机游戏严重,教室内风气不正氛围不佳,造成学生无心听讲和教师无心授课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过程,改进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5] 。目前,我国存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形成不均衡,城镇的教育信息化普及和覆盖程度和农村的教育信息化普及和覆盖程度形成不均衡,教育系统内部中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普及和覆盖程度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教育信息化普及和覆盖程度形成不均衡,在过去的几年中,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西部地区,甚至造成了中国教育的“东西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在教育支出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各个教学阶段投入重点不同。目前来看幼儿园的经费缺口最大。重点校园拥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占用了大量经费,同一个城市内校际之间的单校经费差距也有高达十倍的。解决教育信息化不均衡的问题是推进微课泛在化学习的关键性问题和必然要求。

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是教育信息化和数据网络化的必然趋势所在。传统的学习模式具有直接性和固定性往往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与优势十足的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相比,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青睐和利用,一些钟情于传统学习模式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慢慢过渡到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上来,立足传统的学习模式,体会和观察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优势,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逐步去接受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上来,最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养。

4.2. 解决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策略

在解决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问题中,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对待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积极宣传泛在化学习的优点,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移动智能设备终端利用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国家信息网络科技部门要建立和健全保护学生安全利用手机的相关机制和体制,保障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安全使用手机,国家要积极出台鼓励和引导广大手机app的开发商和手机制作商开发有利于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激励自主学习的软件和智能设备终端。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利与弊。学生自身要提高分辩能力,辨别不同性质的网络信息和资料,通过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最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重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教育公平的决定性作用。教育公平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现实基础作为物质保障,这一观点揭示了教育公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基础的改善。若想通过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就必须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6] ,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实现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推广应用,最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广是一项任务繁重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实现全面推进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目标,需要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深度开发,人民广度参与。党和国家要兼顾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共同利益,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和中小学转移,给予有利于推进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倾斜政策,国家财政的教育信息化投资项目要精准定位,避免在资金利用上发生浪费现象,提高落后地区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组织和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助力国家推进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履行社会和市场的主体责任。广大学校要积极对待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积极改进传统的学习模式,探索和实践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方法,最终推进新型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普及和应用。

5. 结语

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微课泛在化模式存在诸多优势,推进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学习模式的弊端,但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由于出现时间短,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所以在实行和利用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维护泛在化微课学习模式,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科研单位和学校去深入研究和开发,掌握和控制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问题,并对微课泛在化学习模式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

References 张晓林, 梁娜. 知识的智慧化、智慧的场景化、智能的泛在化——探索智慧知识服务的逻辑框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3, 49(3): 4-18. 张旭光, 陈鸣锴, 魏昕. 算力网络支撑下的泛在化视频传输调度[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23, 60(4): 786-79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陈燕妮, 杨红荃. 面向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的职业培训研究——基于泛在化的品质化发展角度[J]. 职教论坛, 2022, 38(1): 86-94. 曾红宇, 颜家水, 叶奕. 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泛在化”创新策略[J]. 传媒, 2021(22): 91-9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