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epreneurial Spirit: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s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lso a new force to promot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ntrepreneurs, as the organizers of microeconomic activities,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of enterprise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n promoti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also gained widespread consensus in academi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is article has sorted out classic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laborated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research: 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research of entrepreneurship, mining the antecedent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ntrepreneurial Spirit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2023年,《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宏观层面,发挥企业家精神是实现创新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就业增长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关于企业家的论述,学界普遍认为最早涉及的是理查德·坎蒂隆在18世纪30年代的《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书中使用法文“entrepreneur”表示,在中译本中翻译为“业主”,认为企业家是在不确定性中获取利益的人,即风险承担者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家对产品和资源市场运作的重要性凸显,企业家精神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涵义。伯特与林克在《企业家精神理论史》中梳理了西方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理论,并将其分为三大传统:强调创新精神的德国学派、强调社会责任的奥地利学派以及强调冒险精神的芝加哥学派。国内对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稍晚,张维迎是国内较早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中指出冒险、创新、不满足与英雄主义精神是区分企业家与一般民众的维度。进入新时代以来,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邓新明和谭勇(2023)则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根植于企业家身上的一种敢于冒险、追求创新、遵守契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总和,也是不断学习、识别和发现商业机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经营能力
学者 |
相关论述 |
著作 |
时间 |
理查德·坎蒂隆 |
企业家是在不确定性中获取利益的人,即风险承担者。并将是否敢于承担风险作为区分企业家与普通工资收入者的标准。 |
《商业性质概论》 |
18世纪——起源 |
萨伊 |
冒险家必须具有偿付能力,必须有敏慎廉正名誉,并必须能够通过他和别人的关系借到自己可能没拥有的资本……其次,冒险家需要兼有那些往往不可得兼的品质与技能,即判断力、坚毅、常识与专业知识……总而言之,他必须掌握监督与管理的技术。他必须敏于计算……不但如此,这种事业总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 |
《政治经济学概论》 |
19世纪——古典经济学视角 |
穆勒 |
总利润与利息之间的差额即是企业家的辛劳与风险补偿。 |
《政治经济学原理》 |
|
马歇尔 |
企业家是承担生产风险和受价格上涨之利或下降之害的人,他的利益与工人工资有密切联系。强调企业家的管理职能。 |
《经济学原理》 |
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视角 |
奈特 |
利润来源于不确定性,企业家在处理不确定性中发挥关键作用。 |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
|
马克斯·韦伯 |
新型企业家性格坚强、远见卓识,有鲜明发达的伦理素质。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20世纪至今——现代西方经济学视角 |
熊彼特 |
企业家是实施新组合的人,渴望竞争、自寻困难、主动求变、乐于冒险、拥有强大意志,而不仅是资本和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
《经济发展理论》 |
|
柯兹纳 |
企业家对机会警觉,寻求机会和创新。 |
《竞争与企业家精神》 |
|
德鲁克 |
企业家是将需求变为具体的要求的人,由此创造出用户并产生了市场;企业家是承担风险赚取面包(利润)的人。 |
《管理实践》 |
|
科斯 |
在有限范围内,企业家通过契约协调资源、指挥生产要素。 |
《企业、市场与法律》 |
来源:根据文献整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学界也对东方语境的中国式企业家与中国式企业家精神展开了研究。纵观对比企业家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发现创新、锐意进取一直是关键,而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责任、担当精神与奉献精神逐渐受到重视。横向对比来看,孙黎(2019)提出,中美国企业家的不同点在于面对复杂的情景时的务实精神,而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中国企业家高度依赖个人关系网络以及在网络中建立的信任关系
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测量研究,宏观层面大部分研究者借鉴Hébert的做法,将企业家精神分为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微观层面权威文献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测量主要采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设置虚拟变量等方法,也有学者认为,宏观层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微观层面的加合,因此稳健性检验采用宏观数据。
李宏彬为企业家精神宏观测量的开创,将宏观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分为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后续有较多学者借鉴其测量方式。韩亮亮(2023)采用专利申请授权数及新创企业数分别来衡量创新与创业精神
维度 |
来源 |
测量指标 |
单维度 |
邵传林,2024 |
各城市中华老字号数量与常住人口的比值。 |
刘鑫鑫等,2024 |
个体单位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的比值。 |
|
曹希广和邓敏,2024 |
(1) 采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龙信数据研究院联合编制的“朗润–龙信创新创业指数”体系中的新建企业数量指数衡量。 (2) 参考周小虎(2018)与叶文平等(2018)的做法,采用城市每万人中新建企业数量和每平方公里内新建企业数量作为替换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
|
陈叶玲和余子鹏,2023 |
从企业密度和企业深度衡量企业家创新力。 (1) 企业密度即单位人口企业数,由企业总数/人口数衡量; (2) 企业深度即人均资本形成净值,由企业净资本/人口数衡量。 |
|
二维度:将企业家精神限制在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 |
李宏彬,2009 |
(1) 企业家创业精神采用个体和私营企业所雇佣的工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简称私人企业比率)衡量;(2) 企业家创新精神采用专利授予量衡量,专利授予量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授予量之和。 |
程锐,2016 |
(1) 借鉴李宏彬等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采用专利授予量衡量; (2) 企业家创业精神采用自我雇佣率进行衡量,即个体和私营企业雇佣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
|
韩书成等,2022 |
(1) 创新精神采用各省市创新投入中企业投入部分衡量; (2) 区域创业企业家精神采用私营企业户数衡量。 |
|
林瑶鹏等,2022 |
(1) 创新精神采用企业专利受理数、专利授权数以及R&D经费支出衡量; (2) 创业精神采用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从业人员总数 |
|
王海夷等,2023 |
(1) 以具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占比例衡量企业家创新精神; (2) 以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的比值衡量企业家创业精神。 |
|
韩亮亮和彭伊,2023 |
(1) 创新精神采用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表示,稳健性检验采用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衡量; (2) 创业精神采用城市每百人中新创企业数衡量,稳健性检验采用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从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员数的比重衡量。 |
|
郑金辉等,2023 |
(1) 新增发明专利公开数量、新增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数量、新增外观设计专利公开数量、新增商标注册数量综合为一个创新值,衡量创新精神; (2) 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新增外来法人投资的笔数、新增风险投资的企业数量综合为一个创业值,衡量创业精神。 |
|
聂长飞等,2023 |
(1) 企业家创新精神采用人均专利申请数衡量; (2) 企业家创业精神采用城市每百人新创企业数衡量。 |
|
殷晶晶等,2023 |
(1) 将《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中所测算的城市创新指数(取对数)作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衡量指标; (2) 将各城市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衡量企业家创业精神。 |
来源:根据文献整理。
微观层面,叶作义等(2018)划分并量化了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方面
方法 |
学者 |
测量指标 |
熵值法 |
朱娜等,2023 |
创新性、竞争性和冒险性三方面界定,并通过熵值法赋值。 |
熵值法 |
毛良虎,2022 |
划分为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与经营能力。 |
熵值法 |
胡骞文等,2022;李琦,2021 |
通过熵权法确定专利申请数、人均固定资产、人均收入、人均无形资产以及董事会独立性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到综合得分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综合衡量指标。 |
熵值法 |
王飞和丁苏闽,2019 |
一级指标为创新精神、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和责任意识。运用熵值法计算13~17年间样本企业各年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所得的权重值与各项二级指标标准化值的乘积总和就是企业家精神指数。 |
主成分分析法 |
江三良和张晨,2020 |
从四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维。 |
主成分分析法 |
叶作义和吴文彬,2018 |
使用人均固定资产、人均无形资产、专利申请数、董事会独立性和人均收入5个指标构建企业家精神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果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
其他方法 |
余东华等,2022 |
微观层面将企业家精神聚焦于三个维度,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契约精神。(1) 企业的专利授权数衡量创新精神;(2) 管理层持股比率衡量企业家创业精神;(3) 采用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衡量企业家契约精神。 |
其他方法 |
章刘成与夏萍,2020 |
聚焦于组织创新、经营创新和战略创新。 |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情境因素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密切相关
宏观层面,一些研究者探究了企业家精神与地区创新、地区发展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数字经济方面,贺灵(2022)认为企业家精神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
微观层面,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对企业家精神的结果变量进行实证探索。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知识权利理论及创新相关理论,刘晓扬(2023)实证证明在经济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小结 |
||
宏观数据 |
单维度:创新精神 |
何文剑等,2019; |
二维度: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
吴刚龙,2024;张莉等,2021;江三良等,2020;袁晓玲等,2012; |
|
三维度: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
牛翠萍等,2020; |
|
熵值法构建指标 |
叶作义和吴文彬,2018;谢众和张杰,2019; |
|
调研数据 |
问卷调查 |
袁喜娜等,2024;张怀英等,2021;甘罗娜等,2020;李倩等,2019;孙慧琳等,2015;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 |
来源:根据文献整理。
综合来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对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宏观与微观层面展开了大量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苏敬勤和张琳琳(2016)从定性分析层面提出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绩效
企业家精神具有较高的现实研究价值,而目前缺乏一个综合新时代中国的完整的企业家精神测量框架。从研究方法上看,微观层面企业家精神有较多研究采用了二手数据,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局限。例如,将企业家精神的可观测特征作为冒险性、社会责任等深层特质的代理变量,可能会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此外,由于企业家个人信息的敏感性,受制于收集数据渠道,一手数据也存在一定的获取难度。同时,样本数据的随意性也受到诟病,问卷调查的企业家精神相关研究多采用基于特定情境下的样本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可能呈现不同的结果,不具有普适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者从网络获取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内容分析企业家精神进行深度探究,这可能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企业家精神所包含的相关变量主要围绕创新性、创业性、冒险性等,缺少文化维度的考虑,而目前对文化及资源禀赋变量的研究正成为热点和趋势。因此,可以尝试综合个人特征、组织情境、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等都纳入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尝试从微观到宏观、单一到多重、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扩展企业家精神研究的范围,从而在组织中创造有利于企业家发挥其效能的氛围,尽可能地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提供支持。
一些测量研究是基于国外理论而在国内环境的再验证与补充,缺乏东方情境下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从企业家精神的测量研究可以看出,宏观层面测量主要是针对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微观层面的测量主要是采用熵值法从企业家创新性、创业性、竞争性和冒险性、责任意识等进行衡量。可以看出,提到较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是从西方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继承而来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本土企业家精神具有其独特性,并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值得深入挖掘。因此,在未来仍需要学者结合时代和制度背景,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我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与影响因素,为我国企业家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