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Majors—Taking “Preparation of Aspirin” Experiment as an Exampl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ug discovery, drug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quality control.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the NMR spectroscopy experi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has been reformed and explored, and the NMR test method and the NMR spectra analysis of drug molecul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by taking the experiment of “Preparation of Aspirin” as an example. This mode of reform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 and valuable instrum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Experiments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在药物发现、药物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药用辅料质量控制、药物代谢研究和化学药品标准物质研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药物合成实验》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同时也是与核磁共振波谱实验融合的重要载体。阿司匹林作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本文以“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为例介绍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分子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尝试将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合成实验》与核磁共振波谱实验相融合,即在《药物合成实验》中增加核磁共振波谱测试以及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进行产物结构鉴定的内容。具体实施方法为:将《药物合成实验》制备的产物用于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测试,然后学生应用MestReNova软件处理谱图并对谱图进行解析,鉴定合成产物是否为目标药物分子。
核磁共振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困难,在核磁共振波谱实验中,我们现场结合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测试原理配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仪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药物合成实验》包含4~6个实验,主要包括阿司匹林的制备、扑炎痛的合成、水杨酰苯胺的合成、利尿药氯噻酮中间体、苯妥英钠的合成、硝苯地平的合成等实验。这些药物分子结构中包含多种官能团,学生根据药物分子结构,结合测试所得的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中的出峰位置,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位移的知识以及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结合核磁共振氢谱中多重峰峰形,能够加深理解耦合裂分规律;结合核磁共振氢谱中吸收峰面积,理解峰面积与氢数量的关系。通过多次实验的锻炼,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谱图解析理论知识,在药物分子结构鉴定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学生不仅要懂谱图解析,还要明白如何得到合格的谱图。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核磁共振波谱仪器,教师需要详细讲解样品准备、上机测试以及MestReNova软件处理谱图方法。样品准备:主要讲解氘代试剂、样品浓度和样品体积等因素对谱图质量的影响。上机测试:主要介绍各个参数的意义和设置方法以及每个操作步骤的目的和方法。MestReNova软件使用方法:MestReNova软件是处理核磁共振谱图的重要工具,核磁共振波谱实验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MestReNova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讲解结束后,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实现核磁共振波谱实验与《药物合成实验》的有机结合,将核磁共振波谱实验依据《药物合成实验》拆分为多次实验。我校《药物合成实验》包含4个药物分子合成,学生得到合成的药物分子后,根据核磁仪器使用情况安排核磁共振波谱实验,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
学时 |
核磁共振理论教学 |
1学时 |
核磁测试教学 |
0.5学时 |
核磁测试 |
2学时(样品准备和上机测试操作,4次测试共计2学时,仪器测试时长不计学时) |
MestReNova软件教学 |
0.5学时 |
以“阿司匹林的制备”为例,称取所合成的阿司匹林3~5 mg,溶于0.6 mL氘代氯仿中,将溶液转移至5 mm标准核磁管内,用于核磁共振氢谱的测试。另取产物10~15 mg按照相同的方法制备样品,用于核磁共振碳谱的测试。
1) 将样品用定深量筒定深后,放入自动进样器的样品盘中;2) 在样品采集软件(IconNMR)中依次设置存储路径,输入样品名称,选择氘代试剂以及实验项目(一维氢谱、碳谱和DEPT谱);3) 进行仪器调谐,其目的是通过调整探头电路电容获得相应发射频率的最大灵敏度;4) 氘代试剂锁场,其目的在较长的核磁实验中,消除漂移或外界信号干扰对样品周围磁场的影响;5) 匀场:核磁共振波谱实验对磁场均匀性要求很高,通过调整微小电流抵消原有磁场的不均匀性,得到校正后的均匀磁场;6) 样品采集:根据实验项目选择合适的扫描次数、谱宽、中心频率等参数,最终获得一张完整的核磁共振谱图。
由于核磁波谱解析知识点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将学生按照3~4人进行分组,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进行谱图处理和解析。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核磁实验结束后,学生应用MestReNova软件处理核磁共振谱图,将处理好的谱图打印出来粘贴到实验报告本上,并且根据药物分子结构和相关理论知识对谱图进行解析,明确各个吸收峰的归属,写明判定吸收峰归属的依据,从而鉴定所合成产物的结构。
以“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为例,对阿司匹林的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DEPT-135谱进行解析。如
从碳谱(
核磁在《药物合成实验》教学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掌握了核磁共振测试方法,能够较熟练的解析药物分子的核磁谱图;针对谱图解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毕业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以及核磁分析相关工作奠定了实验基础,体现了大型贵重仪器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将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合成实验》与核磁共振波谱实验相融合,学生参与了化合物合成、核磁样品准备、核磁测试、谱图处理和谱图解析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对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结构、测试原理、化学位移和耦合裂分等相关抽象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会了核磁共振波谱测试操作技术,掌握了MestReNova软件的使用方法,对应用核磁谱图鉴定药物分子结构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岭南师范学院2023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岭师教务[2023] 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