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首页
期刊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经济与管理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化学与材料
会议
合作
新闻
我们
招聘
千人智库
我要投搞
办刊
期刊菜单
●领域
●编委
●投稿须知
●最新文章
●检索
●投稿
文章导航
●Abstract
●Full-Text PDF
●Full-Text HTML
●Full-Text ePUB
●Linked References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 2014, 4
,
1-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
ans. //www.abtbus.com/journal/ap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4.43B001
1
The
Ethical A
wareness of the
Psychology
U
ndergraduates about
Psychological T
ests
U
se
Chongzeng
Bi
1
,
Kaige
Liu
1
,
Yiqun
Gan
2
,
Mengfei
Han
1
,
Jinhui
Xiang
3
1
Research Center for
Psych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we
st University, Chongqing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
king University, Beijing
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ongqing
Email:
beech@swu.edu.cn
,
liubestsong@sina.com
Received
:
Dec. 17
th
, 2013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
y
undergraduates’
ethical
condition
of
using psychological tests,
397 un-
dergraduate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majored in psychology were investigated
by a 41
-item
ques-
tionnaire for ethics awareness about psychological tests us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p
sycholog
y
undergraduates ha
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ethical use of psychological tests.
The average
accuracy rate of all the items
reac hed
over 60%
and
one third of
all
items
reached
over 75%.
However, more than 25% undergraduates remain
ed
uncertain about 11 items. Besides,
for over
60% items in this tests, the ethical awareness of the
participants
who ha
ve
learned and have been
learning the related courses was significantly clearer than those who ha
ven’t
, which implied that
learning is a useful way to improve the ethical cognition.
Keywords
Ps
ychology Undergraduate
, Psychological Test,
Ethical Test Use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的
认知状况调查
毕重增
1
,刘凯歌
1
,甘怡群
2
,韩梦霏
1
,向晋辉
3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的认知状况调查
2
1
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
2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3
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心理系,重庆
Email:
beech@swu.edu.cn
,
liubestsong@sina.com
收稿日期:
2013
年
12
月
17
日
摘
要
为了解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对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的认知情况,运用心理测验认知问卷对四所高校心理学专
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学本科生在测验项目上的平均正确率超过
60%
,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正
确率超过
75%
;但有四分之一的项目不确定选择率超过
25%
。正在学和已学过测验相关课程的学生在超
过
60%
的项目上伦理意识明显好于未学过的学生,表现出学习对测验使用伦理认知的促进作用。今后教
学中要注意完善教材体系,重视实践环节,同时还应注意错误的实践经验的反作用。
关键词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测验,使用伦理
1.
引言
心理测验是通过分析一部分人的代表性行为,对某种心理特征进行数量化推论,进而区分出不同人
的心理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林仲贤,丁锦红,
2004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更加重视个人能力及潜能,公司更加注重对员工的选拔和考核,整个社会也更加注重对心理特质的
测量
(
张厚粲,余嘉元,
2012)
。心理测验因其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在教育和选拔、咨询、研
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
随着心理测验的广泛使用,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如:忽视测验接受者的基本权利、不严格按照测验
指导手册实施测验,测验分数的解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测验常模的不恰当使用,以及心理测验的神
化、娱乐化等
(
乐国安,王恩界,
2005
;林茂松,王东亚,张译井,
2008
)
。这些问题使人们对心理测验的
使用标准、实际效果等产生了怀疑,影响了心理测验的健康发展
(
马慧霞,白学军,沈德立,
2007
)
。
为了规范测验使用者的行为,使心理测验朝着良性轨道发展,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分会于
1992
年
颁布了《心理测验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并于
2008
年对该规范进行了修订,对心理测验的使用提出了
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
Gan, Meng, Chen
& Che
,
2012
;张厚粲,徐嘉元,
2012
)
。这些道德伦理能帮助人们界
定研究中有关的程序性以及方法逻辑性问题,比如保密性、免伤害性、版权问题、测验实施者的能力、
测验的恰当选择与使用等
(
Isaac
,
2009
)
。
以前的研究多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研究伦理道德问题,例如赵静波等
(
2009
)
针对于双重关系进行
了讨论,国外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有
45%
的治疗师使用心理测验时没有告知受测者原始分数,临床医师则
根据情况确定是否给予原始分数
(
Byrne
et al
.,
200 9
)
。甘怡群等
(
Gan
et al., 2012
)
对心理学专业人员、心理
学毕业生和心理测评公司职员的测验使用伦理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知情同意权、测验分数的解释方面测
验使用者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而已有的研究显示心理学专业学生咨询伦理意识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
较大的差距
(
侯艳飞,赵静波,
2011
)
,在接受专门的培训后咨询伦理意识有显著提升
(
赵静波,季建林,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的认知状况调查
3
2010
)
。鉴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潜在测验使用者的角色,有必要了解其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状况,以有利于未
来教学和心理测验的良性发展。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四所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397
人,其中男生
112
人,女生
279
人,
6
人未写性别。年龄在
17~25
岁之间,其中
79.1%
的学生处于
20~22
岁之间。一年级
89
人,二年级
181
人,三年级
111
人,四年级
14
人,另有
2
人是医学院五年级学生。接触测验的次数集中在
10
次以下,有效累加频率为
83.1%
。
126
人
已学过心理测验相关课程,
188
人正在学,
83
人未学习。接触心理测验主要用于研究、教育、诊断和咨
询,比率分别为
80.6%
、
49.6%
、
46.6%
和
39.8%
。
2.2.
工具
甘怡群等
(
Gan
et al., 2012
)
编制的心理测验认知调查问卷。使用时有两处改动:其一,人口学问题部
分增加“是否学过心理测验相关课程”和“两年内接触心理测验次数”两个问题;其二,在对问卷主体
部分每个项目做出“是”、“不确定”或“否”的判断前,先要判断是否理解项目陈述内涵,不再要求
作答者回答问卷各个项目所描述内容发生的频率。
2.3.
程序
采用团体测试,问卷回收后进行检误,数据录入
SPSS17.0
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本科生测验伦理意识整体情况与主要特征
对心理测验认知调查问卷的作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学生对各个伦理条目的正确率选择在
11.1%
到
93.2%
之间,平均正确率为
62.7%
。其中正确率超过
75%
的项目有
15
个,正确率低于
40%
的项
目有
6
个;共有
11
个项目的“不确定
”率超过
25%
;有超过
5%
的学生不理解
4
个项目的内涵。进一步
分析每个项目的回答发现一些显著特征
(
表
1)
。
Table 1.
The selection
ratio and the deference in accuracy ratio between groups on each item
(%)
表
1.
心理学本科生在各项目上的整体情况及正确选择的分组差异
(%)
各项目上的选择
分组正确选择
是
不确定
否
不理解
已学
正学
未学
测验使用者的资格与能力
7.
不具备中国心理学会认可的心理测验使用资格
**
7.8
21.5
63.0
7.6
65.6
69.0
45.8
7.
不具备中国心理学会认可的心理测验使用资格
**
7.8
21.5
63.0
0.8
65.6
69.0
45.8
18.
使用未通过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鉴定的测量工具
*
9.1
22.7
68.0
0.3
64.3
73.9
60.2
38.
不具备心理测验培训的资格证书却从事心测验的培训工作
**
7.1
12.4
79.8
0.8
81.0
84.6
67.1
心理测验的恰当使用
4.
使用
SCL
‐
90
来测试正常人群
***
30.5
22.2
11.1
36.3
11.1
12.2
8.4
6.
使用被受测者的条件与常模不符的测验
*
4.3
13.1
76.1
6.5
75.4
80.9
66.3
9.
帮助受测者举报同事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
52.6
17.1
29.2
1.0
54.0
52.1
51.8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的认知状况调查
4
13.
不严格按照测验指导手册要求的步骤来施测
***
4.3
15.9
79.6
0.3
84.1
81.4
68.7
26.
使用没有标准化的测验
4.0
16.4
79.3
0.3
77.0
83.0
74.7
31.
同一测验对同一批被试重复测试
**
31.6
30.3
37.4
0.8
36.5
44.1
23.2
36.
使用没有科学基础的娱乐性测验
***
8.3
17.4
74.2
0.0
72.2
81.4
61.0
39.
向非专业人士提供测验的题目、评分标准或常模
12.7
33.7
52.2
1.5
55.2
54.8
41.5
40.
修订和发表未经原作者授权的量表
***
5.8
7.8
85.9
0.5
85.7
92.6
70.7
42.
跨地区
,
跨文化或跨年龄使用测验常模
*
18.7
24.2
54.0
3.0
62.7
55.3
37.8
43.
使用未经修订和再标准化的外国量表
***
4.0
20.5
74.5
1.0
73.8
79.3
64.6
44.
删除或修改原测验的题目
**
12.6
31.6
54.8
1.0
50.8
52.7
65.9
被试的权利
1.
在测验前告知受测者有权利随时中止测验
92.9
2.3
4.8
0.0
93.7
94.7
88.0
10.
在测验过程中详细回答被试的所有提问
46.1
33.5
19.9
0.5
50.0
46.8
38.6
11.
在受测者可能自杀时打破保密原则
*
68.5
15.9
14.9
0.8
77.8
62.8
67.5
14.
透露或交易通过测验获得的受测者个人信息
**
3.3
3.3
93.2
0.3
92.1
97.9
84.3
15.
设置安慰程序
,
帮助受测者摆脱由部分题目造成的不良影响
*
87.2
6.0
6.0
0.8
81.7
93.6
80.7
16.
不向受测者透露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32.0
34.8
33.2
0.0
30.2
30.9
43.4
19.
在受测者可能杀害他人时突破保密原则
72.8
14.9
11.6
0.8
80.2
68.1
72.3
22.
和他人不提名字地讨论受测者的情况
47.6
26.2
26.2
0.0
29.4
23.9
26.5
28.
不允许受测者拿到测验报告
12.1
38.6
49.0
0.3
48.8
41.0
52.7
32.
指名道姓地与他人谈论受测者的情况
***
3.5
3.3
93.2
0.0
90.5
98.4
85.4
34.
无心地泄露了应保密的资料
6.8
24.2
68.9
0.0
65.9
71.8
67.1
测验分数的解释
3.
根据细小的分数差别作出区别性的解释
*
28.8
23.0
42.9
5.3
45.6
47.3
28.9
5.
对测验的统计数据或结果进行修改
8.1
4.1
87.3
0.5
83.2
90.4
86.7
12.
使用过期的常模解释测验分数
**
2.5
8.1
87.7
1.8
88.9
91.5
77.1
21.
使用智力测验来帮助学校剔除智力低下的学生
***
6.5
6.3
87.2
0.0
84.1
93.1
78.3
24.
直接用心理测验的结果作诊断或决策
***
7.8
22.2
69.8
0.3
77.0
73.4
50.6
25.
用心理测验的结果帮助企业作裁员的决策
38.0
35.3
26.7
0.0
28.6
26.6
24.1
29.
向受测者告知测验的局限与不足
**
75.2
17.0
7.8
0.0
80.2
77.5
62.2
30.
使用计算机化的测验解释报告
41.9
39.4
14.9
3.8
52.4
36.2
39.0
33.
根据测验的结果给受测者贴标签
(
如弱智,
变态
)***
4.3
4.0
91.7
0.0
91.3
96.3
81.7
35.
将大学生常模应用于在职人员分数的解释
***
5.5
17.7
74.7
2.0
80.2
79.8
54.9
37.
不允许受测者拿到其所做测验的原始数据
*
22.2
38.4
39.1
0.3
30.2
44.7
40.2
测验的发展完善
2.
开发心理测验时,根据某地区的人群来建立常模
***
55.9
19.6
22.2
2.3
59.5
55.9
50.6
17.
主观调整所开发测验的信度或效度指标
*
9.1
11.8
77.1
2.0
77.8
82.4
63.9
27.
10
年以上不对测验常模进行修订
*
5.3
19.4
74.3
1.0
76.2
77.7
63.9
41.
测验开发者有保留地提供关于测验的信息
54.8
26.5
15.2
3.5
62.7
51.1
51.2
注:
*
表示项目正确选择的分组差异,其中
*
p
<
.05
,
**
p
<
.01
,
***
p
<
.001
。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的认知状况调查
5
测验使用者资格与能力部分,在项目“不具备中国心理学会认可的心理测验使用资格”和“使用未
通过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鉴定的测量工具”
上,有超过
60%
的学生做出了正确选择,同时
有
20%
左右的学生不确定这两项内容是否符合伦理。在恰当使用心理测验方面,学生对“删除或修改原
测验的题目”、“跨地区、跨文化或跨年龄使用测验常模”和“向非专业人士提供测验的题目、评分标
准或常模”的正确选择率分别为
54.5%
,
54.0%
和
52.2%
,有大量
学生
不清楚这几项是否符合伦理要求。
对于“使用
SCL
-
90
来测试正常人群”,正确选择率只有
11.1%
,有
36.3%
的学生不知道
SCL
-
90
。在被
试权利方面,“和他人不提名字地讨论受测者的情况”、“不向受测者透露测试的目的与性质”、“不
允许受测者拿到测验报告”以及“在测验过程中详细回答被试的所有提问”由于存在较高的不确定认知
(
不
确定率为
26
%
~38%
)
,正确率均低于
50%
。在测验分数解释方面,对于“不允许受测者拿到其所做测验
的原始数据”
,有
39.1%
的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有
38.4%
的学生不确定其是否符合专业伦理。
项目“用心理测验的结果帮助企业作裁员的决策”和“使用计算机化的测验解释报告”正确选择率分别
为
26.7%
和
41.9%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
不确定
”。在心理测验发展完善上,有
54.8%
的学生
认同“测验开发者有保留地提供关于测验的信息”
,但有
26.5%
的学生不确定其是否符合伦理。
3.2.
心理测验相关课程学习与伦理意识
为了解学习心理测验相关课程对本科生伦理意识的影响,运用
χ
2
检验对已学过、正在学与未学过心
理测验相关课程的大学生在各个项目上的选择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有
27
个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学过和
正在学习测验相关课程的学生有更为正确的伦理意识,而未表现出学习差异的项目正确率普遍较低。
测验使用者资格与能力部分的所有项目都表现出了群体差异,已学过和正在学习测验相关课程的学
生正确率更高。在测验恰当使用部分,已学过和正在学习测验相关课程的学生相对于未学者更多地认同
删除或修改原测验项目的错误行为,各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
SCL
-
90
应用的误解
。在有关被试权利的
11
个项目中,有
7
个项目在比较中未表现出差异,其中“和他人不提名字地讨论受测者的情况”
各组被
试的正确率都低于
30%
,“不向受测者透露测验的目的与性质”各组正确率都低于
45%
。测验分数解释
的
8
个项目
在比较中表现出了群体差异,其中,
33.3%
已学过相关课程的学生
认同了
不允许受测者拿到其
所做测验原始数据的错误行为,远高于其他两组学生,表现出学习经验的反效应。学过和正在学习测验
相关课程
的学生
在测验发展完善部
分的
3
个项目
上认识更加恰当;而各组学生对测验开发者有保留地提
供关于测验的信息均有
25%
左右的模糊认识,正确率较低。
4.
讨论
从总体上看,在读心理学本科生在测验使用伦理问卷上的平均正确率超过了
60%
,且 有
15
个项目正
确率超过
75%
,说明心理学本科生对测验使用伦理有较为正确的认知。正在学和已学过心理测验相关课
程的学生伦理意识好于未学过的学生,反映出教学、学习对伦理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在测验实施者的资格与能力方面,即便学习过心理测量相关课程的学生
仍有
20
%
~30%
左右的误选率。这方面的模糊或错误认知,不仅仅源于心理测验实施者成分复杂
(
林茂松
等,
2008
)
,国内心理测量行业从业者资格认证管理问题,也反映了当前专业伦理教学中对有关测验实施
者资格能力内容的忽视。伦理教学的不足还表现在三组学生都有较高错误率的一些项目上。如:“用心
理测验的结果帮助企业作裁员的决策”各组都表现出较低的正确率和较高的不确定率。心理测验
作为
一
种应用性技术,
只有与
专业实践相结合才能被真正掌握
,侯艳飞
和
赵静波
(
2011
)
在调查中也
发现,心理系
学生的行业伦理意识教育未能很好的与行业实践相结合,这可能是导致学生专业伦理意识偏差的一个原
因。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测验使用伦理的认知状况调查
6
专业伦理教育不足的极端表现是教学实践的反效应。在调查中,“不向受测者透露测试的目的与性
质”、“不允许受测者拿到其所做测验的原始数据等内容”、“删除或修改原测验的题目”等的判断中
学过和正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学生错误率更高。这些与专业伦理相违背的认知可能源于学生的有关经验,
他们接触到隐藏测试目的或删改测验题目的测验,却未了解这样做的原因
。教学中忽略
相关问题的澄清,
会直接影响甚至导致学生将研究、日常生活伦理及专业伦理混淆,在测验实践中依据一些偏狭的经验来
指导自己的行为,默许同事有违伦理的行为,认可将测验题目和常模扩散到非专业人员手中的错误行为。
另外,专业伦理意识的模糊也与教材建设有一定关系,国内流行的几种心理测量教材中缺乏有关计
算机测验的内容,且对测验恰当使用、测验伦理等内容介绍偏少,学生对相关的测验伦理标准不确定。
心理测验作为教育、人才测评和临床咨询领域决策制定的一个辅助工具,测验使用伦理是这些行业
伦理规范的一部分,也是各行业伦理规范在测验使用中的反映。临床咨询领域伦理问题研究的热点和重
点:保密原则、知情同意、能力胜任等同样也是心理测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方面。本研究发现的心理
学本科生对测验使用多个方面的模糊和错误认识,为整个行业伦理意识现状提供了一个解释。同时,研
究发现的教育学习对促进伦理意识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丰富教材中有关的伦理知识、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是澄清测验使用伦理认知、提升专业伦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教育与培训中,应不断完善学科伦
理知识,澄清争论焦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严格资格准入,加强监督,确保心理测验伦理规范的
合理执行。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侯艳飞
,
赵静波
(2011).
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相关人员的伦理意识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12
期
,
904–909.
林茂松
,
王东亚
,
张译井
(2008
).
心理测验技术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困境
.
社会心理科学
, 3
-4
期
,
343-345.
林仲贤
,
丁锦红
(2004).
心理测验的含义及其应用
.
中国临床康复
,
3
期
,
522-523.
马慧霞
,
白学军
,
沈德立
(2007).
论心理测验项目的编写的科学性
.
心理科学
, 5
期
, 1110
-1112.
乐国安
,
王恩界
(2005).
当前心理测验的应用问题与伦理规范
.
心理科学
, 6
期
,
1294-1296.
张厚粲
,
余嘉元
(2012).
中国的心理测量发展史
.
心理科学
,
3
期
,
514-521.
赵静波
,
程文红
,
付深省
,
张岚
,
王玲
,
孙丽华
,
等
(2009).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多中心调查
.
中国
医学伦理
, 5
期
, 37
-40.
赵静波
,
季建林
(2010).
行业伦理案例教学对应用心理系大学生伦理判断的影响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6
期
,
411-415.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2008).
心理测验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
Byrne
, B.
M.,
Oakland,
T., Leong
, F. T. L.,
Vijver
, F. J. R.,
Hambleton
, R. K.,
Cheung
, F. M., et al. (2009).
A
critical analy-
si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testing practice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psyc
hology.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Psych
ology
, 3,
94-105.
Gan,
Y.,
Meng,
R., Chen,
H.,
& Che,
H.
(2012). 2008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code of ethical use of psychological test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tatus.
Ethics & Behavior,
22,
30-41.
Isaac, R
. (2009).
Ethics in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
6,
69-74.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