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城乡规划学科,融合了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审视。通过对西安各时期工业遗存进行系统性梳理、普查,基于古城西安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背景,揭示了西安工业发展、历史沿革与城市文化、空间格局、产业体系、人文精神等内在联系,建立了具有西安特色的城乡规划学科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认定与评价体系。同时,本书提出了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首先,通过点、线、面系统性地调研,确定了西安中心城区现存工业厂区数量,并对20余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业项目进行走访调研、座谈,收集工业厂区包括工厂企业历史沿革、建筑规模、所有权变迁、生产工艺、改造成果等内容。进行分类、分级研究工业遗存现,解析存在问题。
第二,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城乡规划学科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认定与评价体系,并采取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级。其中,目标层为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准则层包括保护视角下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利用视角下的社会性、再利用性、经济性等七项内容,而指标层是直接参与打分的各项具体评价要素,包含建设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久远度、厂区内布局的完整度和真实性等24项内容,并对工业遗存认定和打分评定。
第三,建立西安工业遗产分级、分类的保护内容。在保护厂区和建(构)筑物层级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工业“类型成片、布局集中”的特点,从整体性出发,首次提出了对“工业历史文化街区(聚集区)”保护的概念。形成“军工城、纺织城、电工城 + N”等工业历史文化街区(聚集区)。并建立了西安工业遗产“聚集区、厂区、建(构)筑物”三级全要素的保护体系。
第四,研究立足于城市更新,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西安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强调以用促保,与城市空间格局特点、文化特征、功能定位、民生工程、开放空间等因素相结合。将中心城区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战略预留空间,对其保护利用过程中注重与城市功能修复、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相结合。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机融合于城市更新中的生产、生活、生态,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第五,结合实践,研究中提出西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实施机制。为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开展,提出保护管控内容与利用方法,明确责任单位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政策,以及引导多方共同开展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