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实施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文的国际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全球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激增,为了满足对国际中文教师的巨大需求,并更有效地推进国际中文教育,设立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目的是促进中文的国际传播,并培育出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学人才。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崔希亮教授在谈及国际中文教育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时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优秀的人才。那么,对于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这三个阶段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制定何种培养规格呢?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1]。本研究以云南省内某高校作为研究案例,对其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旨在为云南地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
2.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国际中文教育这一研究领域有三个名称: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和现在的“国际汉语教育”,这些名称代表了该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国际化和多元化[2]。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于2007年设立,并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应届毕业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两个版本的《培养方案》,分别是2007年和2009年由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简称“07方案”和“09方案”)。各高等院校根据这两版培养方案以及各自的办学特色来设定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
课程设置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因此,深入探讨课程内容是否达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课时安排是否合理,以及课程是否能够顺应国际中文推广的发展趋势,这些探讨显得尤为必要[3]。赵金铭指出,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而课程内容是其血液[4]。
由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相对较晚起步,且发展历程较短,该专业的研究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目前,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迄今为止,关于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领域:
关于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朱永生教授分享了他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实习的看法,强调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重点,并明确实习目标[5]。冯丽萍提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包罗万象、适应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6]。李泉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成长目标,探讨了教学理念这一话题。并支持知识与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强调在传授知识和理论时应当注重实用性,并提出实际训练要满足海外教学需求[7]。在有关课程内容的探讨中,蒋可心指出,在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中,课程应主要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技巧三方面来设置[8]。在具体的某地区某几所高校课程设置的对比或某一所高校课程设置的研究中,焦小静对陕西理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进行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9]。李鑫鑫分析西南地区四所高校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文化课程设置,调查发现其设置的不足之处,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相关建议[10]。卢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昆明三所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收集学生和教师反馈,提出关于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区域知识创新课程和教材选择等方面的建议[11]。
总体来看,尽管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整体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其课程设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目前,全国性的宏观指导和针对特定课程的分析较多,然而,针对特定地区或高校新设立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点的课程设置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选取云南省内的一所高校作为研究案例,深入分析该地区高校在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通过分析,旨在探索课程设置的潜在完善空间,并为促进云南地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优化提供一些的见解和思考。
3.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3.1. 云南某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开设情况
云南某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点所属于该校外国语学院,于2021年获批建立,2023年9月招收首批学生。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结合该校面向国内外的办学特色和本校办学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出色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专长、杰出的文化推广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国际汉语教育的需求,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挑战,成为既实用又全面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方面,该学科点在泰国喃篷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国际学院海外分院。与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的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国内汉语国际推广机构、泰国、老挝的大中小学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提供切实保障。
3.2.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该校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年版)制定的,同时融合了该校国内外办学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对课程进行了适当的优化和调整。
该专业充分利用了该校外国语学院在国际中文教育、英语、法语、泰语、越南语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以及与非洲马里孔子学院的合作伙伴关系,综合考量了“07方案”和“09方案”的课程设置,构建了一个包含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全面课程体系。总学分的最低要求为4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至少为32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8学分、专业学位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和必修环节9学分。
具体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学位课程包括4门公共学位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法语/泰语;以及10门专业学位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导论、汉语语言学导论、中国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与课程设计,这些课程均为必修。
专业选修课程要求最低10学分,包含17门课程,其中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写作(2学分)与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与国际传播(1学分)属于专业选修中的必修课。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Table1.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表1.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所修学分 |
公共必修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法语/泰语(二选一) |
大于或等于 20学分 |
专业必修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导论、汉语语言学导论、中国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与课程设计 |
专业选修 |
东南亚国家国别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际合作专题、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教育心理学、课堂观察研究、汉语语音概说、汉语语法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字概说、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应用、中华才艺技能、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与国家认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写作、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与国际中文传播、 |
大于或等于 10学分 |
课程必修 |
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个人培养计划 |
9学分 |
纵观该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课程类别很多,有汉语基础知识类课程、外语语言类课程、国际传播类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课程等专业课程。该校课程设置满足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与现行教指委所发布的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从课程设置的类型看,该校的课程设置结合了林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外国语学院的专业特色,如“东南亚国别史”、“第二外语(法语/泰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际合作专题”等课程,这是基于该校的教学特色开设的课程。这类课程极具云南高校特色,凸显出其地域化特点。但在该校课程设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该校课程设置中存在可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4.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建议
4.1. 进一步突出汉语基础知识类专业课程的地位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作为在国际上从事中文教学及跨文化交流的高级专门人才,汉语基础类知识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且实的汉语知识是国际中文教学的基石。只有深入掌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在内的全面汉语知识,教师才能精确且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所以说,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应掌握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知识。
根据上述具体课程设置可知,关于汉语基础知识类课程,该校该专业必修类课程仅开设一门汉语基础知识课程,其余汉语基础知识类课程属于选修部分,具体可见表2。
Table2.The basic Chinese curriculum
表2.汉语基础类课程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型 |
学时 |
学分 |
必修课 |
汉语语言学导论 |
32 |
2 |
选修课 |
汉语语音概说 |
32 |
2 |
汉语语法概说 |
32 |
2 |
汉语词汇概说 |
32 |
2 |
汉字概说 |
32 |
2 |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具有坚实汉语基础知识的专业型人才。由此可见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对一个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有多么的重要。但在该专业的必修环节里仅开设一门汉语基础知识课程,这对培养一名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理论上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应比国际中文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更多。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普及和办学规模的扩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吸引着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考生,他们的专业水平各异。这导致许多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学生并非来自国际中文教育或相关专业背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语言知识,尤其是汉语基础知识。如果教育者忽视了这一点,假设所有学生都具备了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并因此削减语言知识类课程,这将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显然是不完整的。
据调查,该校招收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很复杂,该校所有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中有38%的学生来自完全不同的学科背景,比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有46%的学生属于相关学科背景所以,比如英语,汉语言文学专业。仅有16%的学生属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背景。由此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系统地接受过汉语基础类知识的学习。
经过对以上学生的访谈可知,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自己对汉语言基础知识很担忧,表示课上听不懂老师的专业讲解,并表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中缺乏汉语基础知识,如何能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12]?所以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应在必修环节中适当增添几门汉语基础知识类课程,把汉语基础类知识纳入必修环节,可以弥补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的情况,这样也可有效夯实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4.2. 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类课程的操作性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育能够运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汉语教学的实践技能同样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仍然遵循“09方案”的指导性建议,其理论性课程占据了较大比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实践类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的国际中文教师虽然具备了汉语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等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机会,往往不懂得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以“教育教学”为关键词,归纳出以下跟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具体可见表3。
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类课程可知,教育类课程总体选择较多,这些课程多偏向于理论教学,如“汉语教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类课程较少,仅有两门课程涉及教学实践,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应用”,其中只有“汉语二语言教学”这门课程涉及相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理论课程较多、教学实践类课程较少或者教学类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分配不均,不利于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除了必修课的两门课程必选以外,选修课中仅选择“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这两门课进行开课教学。而选修课中的这两门课专业实践不强。
Table3.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表3.教育教学类实践性课程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型 |
学时 |
学分 |
必修课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
32 |
2 |
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与课程设置 |
32 |
2 |
选修课 |
西非汉语教育与区域发展专题 |
16 |
1 |
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 |
32 |
2 |
教育心理学 |
32 |
2 |
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应用 |
32 |
2 |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
16 |
1 |
据统计,该专业的所有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学生中,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生表示在本科期间接触过教育教学类课程,并进行过相关教学实践,比如课堂模拟教学,中小学教学实践经历。但学科背景完全不同的学生则表示从未接触过教育教学相关课程,更别说进行过相关教学实践。由此可知,增加教育教学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该专业应考虑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种类和比重,以确保提供更多真正符合学生需求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课程。刘艳婷在对河北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的调查研究中也强调了实践类课程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增加实践类课程,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教学的过渡,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大专业能力的国际汉语教师[13]。
4.3. 依托学校优势教学资源开设特色课程
尽管各高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和师资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以教指委的《培养方案》为参照和标准,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进行相应调整,最终设定出符合各自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从云南某高校国际中文硕士教育课程设置来看,教指委“09方案”中确实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课程,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未开设起来。通过调查发现,除了必修课程必须开课外,选修课中的很多课程都未开设成功,比如适应该校办学特色所开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际合作专题”课程。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本专业教学资源的分配。由上述的专业课程设置可知,该专业的选修课程种类繁多,但在实际的选择中受到了主客观影响,比如,由于学生们对不同科目的兴趣不同,所选择的课程也不同,但是由于该专业人数较少,如果不统一大家的选修课选课意见,那么选修课很难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开课人数条件,这就导致学生的选择受到限制。
另外,在师资配置方面,尽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但总体数量仍然有限,许多教师来自于不同学院和专业,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此类课程无法成功开设,比如学生们都感兴趣的“中华才艺技能”课程,由于师资的分配不均而未成功开设。
针对这种情况,学者李彦菲曾提出应采取一些措施来保留这些课程,例如:引进专业教师、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或适当增加学分比重等[14]。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议该校外国语学院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交流学院、文法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样化、更实用的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真正以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
5. 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未来发展的思考
5.1. 以就业为导向,开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专业课程
云南高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培养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多数被派往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进行教学实习或在那些国家就业。与其它省份相比,云南在向东南亚、南亚国家推广中文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地缘和亲缘优势,这些地区被认为是“目前全球中文传播效果最好的地区”。因此,云南地区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相较于其他省份的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教学中对这些国家的文化风情、社会习俗、民族性格和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云南地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如果在校期间,他们能学习关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专业课程,系统地了解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这无疑对他们在该地区从事中文教学大有裨益。通过学者杨刚、朱珠对云南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就业优势分析中也可得出,在如此优越的地域环境下,开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非常必要[15]。
5.2. 以实践为导向,实行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国际中文教育教育硕士专业的特色,可见实践对于该专业的重要性。学者们强调,对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硕士和博士学位层次的外向型中文教师培养应给予特别重视。这类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中国高校与东南亚高校的合作教学来实现,旨在鼓励中国学生“走出去”,在目标国家的高校或中国高校的海外分校修读部分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和教育体系,从而显著提升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高水平的中文教师,为他们毕业后在东南亚各国从事中文教学和国别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6]。由此可见,开展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发展非常必要。
5.3. 开设区域国别研究课程,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李宝贵,刘家宁曾提到,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体系目前缺乏与区域国别研究相关的课程,这不符合时代对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区域国别研究课程,不仅有助于加强中文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对于提高国际中文教育服务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17]。云南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相邻。为此,云南高校可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国别研究课程,比如语言和文化方面的课程。通过开设此类课程,帮助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更加全面了解南亚东南亚地区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中文学习需求。另外,此类课程可帮助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提高区域国别研究能力,能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实际中文需求出发,进一步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服务水平。最后,还能够提升中文教育人才的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文的国际传播做出贡献。
6. 结语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阶段。云南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特色也尚在构建中。近几年新开设的学科点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老牌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点的开办经验,结合地缘优势和办学特色,开设更多更加适合实际需要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培养具有跨文化适应性和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更好供给和服务国际中文教育这一全球公共产品,积极响应全球学习中文的时代热潮。